擁抱,監管或排斥?台灣面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現況

擁抱,監管或排斥?台灣面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現況

Be first to like this.

2008年夏天,美國雷曼兄弟倒閉後,引發金融海嘯波及全世界。當各國政府各自採取措施處理金融危機時,全球各地蔓延著對政府的不信任,甚至引發「占領華爾街」(Occupy Wall Street)運動。

同年10月,一位自稱是中本聰的人,在當時那股對政府不信任的氛圍中,對數百位密碼學相關研究者發布了近千頁的白皮書,描述一個全新的、不受任何政府管控的貨幣體系。比特幣(Bitcoin)一詞,首度問世。

在過去一年裡,隨著交易市場裡的價格水漲船高,比特幣這個詞彙也映入一般大眾眼簾。看似為一種尖端科技貨幣,但實際上,它即是一種虛擬貨幣,與網路遊戲世界裡曾經出現的「天幣」類似。

然而,比特幣的發展潛力和影響力,遠遠高於只能在網路世界流通的天幣或其他數位虛擬貨幣。它為全球通用的加密貨幣,背後的核心演算法即是區塊鏈(Blockchain)。

區塊鏈被稱為「下一代網路」,在區塊鏈上的每一筆交易紀錄,就像是寫在一本公開、透明的帳本上。過去的交易紀錄可能是儲存在單一機構,例如中央銀行,並由單一機構進行管控;但這個帳本則是擁有多個複製帳本,並由每一部連線的電腦共同持有。

若要更動帳本上的任何一筆交易資訊,得同時經過持有這些複製帳本的所有電腦共同驗證。換句話說,當有心人士想要竄改帳本資訊,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入侵中央機構電腦資料庫並修改資訊,而是得騙過所有複製帳本持有者,工程之浩大、難度之高,幾乎等同於「竄改歷史」。

這些持有複製帳本的電腦即是「節點」,而節點在驗證交易資訊真偽的過程,就被稱為「挖擴」。挖礦速度最快的節點,所獲得的報酬即是:比特幣。

透明、公開去中心化

區塊鏈之所以備受自由主義信仰者推崇,即是這個挖擴後並發給比特幣報酬的過程,並不是由單一個中央、權威機構所管理。相反地,它是一個透明、公開的共識決機制,標誌著「去中心化」的自由氛圍。

雖然比特幣是區塊鏈最有名的應用,也已經是能流通國際的數位貨幣;然而,由於各國政府目前仍普遍認為比特幣「欲取代」其中央銀行所發行的貨幣,因此比特幣角色仍然十分敏感。

例如,中國大陸和韓國陸續禁止虛擬貨幣首次公開募資(ICO),擋住比特幣進入交易市場;但由於鄰近的日本並未禁止,因此比特幣交易轉而流入日本市場,市場價格仍然居高不下。

相較之下,台灣法規對於比特幣等虛擬加密貨幣的態度,至今態度曖昧模糊,還沒有明顯定調。雖然台灣於2017年底通過金融監理沙盒制度,希望讓創新金融服務可以在一個不受法規限制、但又較可控管的情況下進行實驗,但至今尚不確定未來是否將ICO納入金融監理沙盒。

台灣目前若要購買比特幣等虛擬加密貨幣,除了國外的買賣平台外,也有兩大本土買賣平台。一家為最早成立的MaiCoin,另一家則為可透過全家便利商店購買的幣託(BitoEX)。

巧合的是,儘管台灣法規目前對於虛擬貨幣交易態度仍然模糊,但這兩大虛擬貨幣買賣平台,也相繼宣布推出虛擬貨幣交易所MAX和BitoPro,將在2018年同時進軍交易市場。

不論各國政府如何看待比特幣,也暫且不論虛擬貨幣在流入黑市後的面貌是否變質,這個誕生於自由主義信仰的新貨幣系統,勢必已成為難以抵擋的潮流。

Featured image by RaStudio via iStock

美吟:異性戀生理女,曾是資深科技產業記者,現為自由撰稿人。喜歡從科技看社會與文化,固執地認為科技應該解決問題並滿足需求,儘管偶爾會失望,但仍然希望寫出科技裡的美與好。

 

Quantcast